


在入門價位帶這個級距,像MIDO美度表一樣找到以建筑做為設計概念的品牌真的不多(幾乎可以說沒有),旗下的七大系列都各自對應到一個建筑做為設計藍本,緊扣著「靈感源于建筑(Inspired By Architecture)」這個主軸,到了今年已經是這個概念的20周年了,這樣的大日子推出紀念款的動作自然少不了,而這20年來MIDO和建筑的關聯不只是單純推出表款而已,之前和UIA國際建筑師協會的合作,也更加強化了MIDO與建筑間的連結。回顧這20年來MIDO與建筑相關的大事紀,可以看出他們越來越得心應手的在做規劃,推出表迷和設計迷都會被打中的產品
MIDO今年年初的第一波產品發表,火力集中在「靈感源于建筑」的概念,選出旗下五大明星系列推出限量版,畢竟今年是這個主軸的20周年,因此品牌也大動作提醒大家,MIDO不是只有Ocean Star運動款表現出色,和建筑的關聯性也是MIDO的品牌DNA。

早在2002年MIDO就開始溝通建筑這個面向,旗下的七大系列都以建筑物為發想,例如All Dial的表殼造型是參考羅馬歌劇院、Multifort的面盤直紋象征雪梨大橋的結構設計、Commander則是源自艾菲爾鐵塔,解構建筑物的特色再把它們安插進表款細節里,雖然不是一看到手表就會馬上就會聯想到那個建筑物那么顯而易見,但高明的設計本身就應該有些隱晦,如果只是把建筑物直接縮小變成微型化的產品,這樣就是復制而不是轉化了。

就像前面提到的MIDO和建筑的合作,也不是自己關起門來做設計而已,2014年的時候就和非政府組織的國際建筑師協會(UIA)簽署合作協議,UIA舉辦的現代建筑頒獎典禮、研討會和雙年展等等,MIDO也都積極投入,2017年也參與了UIA每三年舉辦一次的世界建筑師大會(The Triennial World Congress),在Braoncelli手表鐫刻獲獎設計師的名字做為賀禮,那年的金獎得主日本建筑師伊東豊雄(Toyo Ito)就有得到一只。

接著MIDO開始和設計師合作,并以全球網路投票的方式,讓設計和建筑接軌,把表迷與設計迷們的意見都匯整了進來。像是2015年MIDO就選了英國倫敦的著名地標大笨鐘,邀請三位設計師進行設計,其中包括曾幫HARRY WINSTON和MB&F等品牌操刀的Eric Giroud,最后經由十萬人的網路票選,瑞士設計師Sébastien Perret的設計出線,在隔年的BASELWORLD發表了由他設計的英國倫敦大笨鐘限量款。

到了2016年這一年,MIDO更是聲勢浩大的舉辦了「靈感源于建筑」的全球城市建筑票選活動,展開全球12座城市為期12周的巡回之旅,臺北站選出的五個代表建筑分別是臺北101、小巨蛋、北美館、龍山寺以及北投圖書館,遴選方式同樣經由線上投票,最后由紐約古根漢美術館雀屏中選,在隔年推出了限量500只的特別版。至于2018年是MIDO成立的一百周年,MIDO目前唯一一個女表系列Rainflower也順勢發表,外觀設計當然也和建筑有關,新加坡藝術科學博物館就是它的藍圖。

這樣一路講下來可以感覺到MIDO和建筑的關系真的結合得很緊密,而今年是他們「靈感源于建筑」的20周年,品牌也大張旗鼓選了旗下五個人氣系列All Dial、Baroncelli、Ocean Star、Multifort和Commander,各對應到一款建筑推出限量款。除了All Dial羅馬競技場是限量2022只之外,其他四款的限量只數都是那個建筑物的完工或開幕年份,也算是埋了一個小彩蛋在里面。

目前五款手表中第一波先上市的是All Dial羅馬競技場和Baroncelli雷恩歌劇院兩只。這次的「All Dial羅馬競技場靈感源于建筑限量版」,和All Dial常規版比起來加入了一些改動,像是面盤以噴砂顆粒質地象征羅馬競技場的石材、時標的拱形設計是競技場外觀的拱廊、而分鐘刻度做了斜角的切面處理,是在模擬從競技場看臺由上往下俯視廣場的視角,把羅馬競技場的建筑解構得滿細致,再鋪敘進表款的細節里面。

至于Baroncelli系列原本就是以古典建筑為藍本的設計,這次的特別版對應的建筑是法國雷恩歌劇院,它是建于19世紀的新古典主義風格作品,雷恩歌劇院的立面和屋頂,先后被列為法國歷史遺跡,拱窗也是它的一大特色,MIDO在這邊就運用了它的拱窗。十二點鐘位置的時標是一個拱窗圖案,六點鐘位置的日期開了一道拱窗造型的小門,象牙白的粒狀面盤質感看起來也很雅致。除了設計面之外,它的規格也很誘人,搭載80小時動力儲存的Caliber 80自動上鏈機芯、具備抗磁的Nivachron?游絲,用風格打中設計迷、以規格吸引手表迷,這20年來的MIDO在產品面真的越來越得心應手了。